欢迎来到北大荒集团前哨农场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登陆注册
首页 >党建引领 >百花文苑
读书知古今,强我少年魂
作者:董林玉 刘一鸣发布时间:2023.02.22    单位:前哨农场学校    点击率:218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 1076 年中秋之夜。苏轼在密州太守任上看到月亮时的祈愿;“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这是被贬黄州时期,苏轼酒后夜行在蕲水之畔。看到月亮时的感受;“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是 1100 年六月二十日夜,苏轼从海南岛北返中原,途经琼州海峡看到月亮时的领悟。在苏轼的作品中,“月”是一个被反复呈现、描摹、咏叹的主题,然而细细品味,其内涵是不同的,既有对于亲人无法割舍的牵挂与思念,也有对于自然的融入和审美的体验,最后,上升为对于生命意义的审视与觉悟。

而在现代作品《月是故乡明》中季爷爷也曾写道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进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 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 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抚今追昔可见月亮在我国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中被寄托了很多情感,有美好、团圆,有亲情友情、思念怀想,也有长生与孤独,寓意丰富唯美,象征独特多元。在中华文化中的那道月光始终生生不息,滋养着国人的心灵。这就使得古往今来咏月的诗词,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名片、民族精神认同的具象。

而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不仅认识到“月”这一中华传统文化更应扬起文化自信努力学习其次要懂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多多了解用奋斗双桨划向青春之舟驶向瑰丽彼岸。